聊城水處理獲得新進展
聊城市區每日10萬噸污水全部回用 5月27日上午,隨著水泵的轟鳴聲,聊城市城市污水處理廠的中水開始向國電聊城發電廠供水。
至此,聊城城區每日10萬噸污水處理后將全部回收利用,這不僅可節約和改善水資源,而且能提高城市環境質量,有較大的社會意義和經濟意義。
市區10萬噸生活污水變中水
聊城市城市污水處理廠位于市區東北部,光岳路以東、徒駭河以北,主要接納運河以東、建設路以南、光岳路以西、湖南路以北以及包括古城區在內的城市污水。
聊城市新水河污水處理廠位于周公河南側、衛育北路和新水河之間,主要接納市區西部的污水。
據悉,這兩個污水處理廠日處理污水能力均為5萬噸,屬于海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控制單元治污項目。
“我市污水處理廠處理后的中水都達到了《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一級A水質,比東昌湖內的黃河水水質都好。”分管中水回用工程項目的聊城市市政公用事業管理局副局長王鳳山表示,之前聊城市城市污水處理廠處理后的中水都直接排放到了徒駭河內。
“在汛期,有時徒駭河城區段需要泄洪,但我們污水處理廠的中水還得往河里排,否則這些水無處排放。”王鳳山說,污水處理成本也在不斷增加,目前已達0.78元/噸,而污水處理廠每天排放的中水卻是白白地流掉了。
“目前,污水處理廠運轉費用都是由財政支出,如果把這些中水利用起來,不僅能夠節約水資源,而且能夠產生一些效益,這對污水處理廠的建設發展都有很大好處。”聊城市城市污水處理廠廠長魏新田稱。
再生水利用是未來發展趨勢
污水處理廠產生的中水作為“第二水源”需要“市場”,而用水大戶國電聊城發電廠則在急切地尋找“水源”。對此,聊城市政府積極倡導和鼓勵開展中水回用工程。
據國電聊城發電廠三期副主任戴慶軍介紹,該廠以前用的全是黃河水,主要是用來循環冷卻水使用,但是黃河水水費比較貴,為1.2元/噸,而這次與污水處理廠達成的水費為0.29元/噸。
“兩個污水處理廠污水處理能力每天可達10萬噸,這樣污水處理廠每天可獲得近3萬元的收益,而我們發電廠節約的資金更為客觀,每天至少能節省5萬元以上。”戴慶軍說,隨著國家對引用黃河水資源的嚴格控制,他們使用黃河水再也不像以前那么容易了,“利用污水處理廠排出的中水,則是未來的發展趨勢。”
輸水管道經過40多個村
國電聊城發電廠中水回用工程屬于《海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2011-2015)》中的工業污染防治項目,也是迄今為止聊城市的城市中水利用項目工程。2010年開始設計,2011年開工,工程投資1.3億多元。
“兩個污水處理廠要各建一座泵站,將污水廠的中水輸進電廠,再經電廠中水深度處理設施處理后,作為循環冷卻水使用。”戴慶軍說,整個輸水管道長23公里,鋪設管道是工程困難的地方。
這條輸水管道橫跨了6個鄉鎮(辦事處)的40多個村莊;穿越了邯濟鐵路、京九鐵路、邯濟復線、華能鐵路專用線、國電鐵路專用線5條鐵路;穿越了二干渠、周公河、運河、南水北調河道、西新河5條河流;穿過光岳路、柳園路、向陽路、昌潤路、嘉隆路、站前北街、西外環路7條公路。另外,這條管道還穿過了濟館高速、德商高速。
“這些管道工程鋪設過程非常艱辛,難度之大出乎我們的想象,如果沒有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協調,工程不會這么順利地完工。”戴慶軍說,經過兩年的建設,2013年3月工程終于竣工,后來他們又進行了多次調試。
聊城中水回用走在全國前列
戴慶軍稱,管道管徑800-1000毫米,設計標準是10萬噸/日,基本與兩個污水處理廠滿負荷處理污水能力相當。這些中水主要用于電廠的二期工程,當三期工程竣工投產后,電廠還需要大量的水資源。
“這項工程啟動后,聊城市區污水處理廠的中水將能全部回用,這在全國來說也比較少見,可以說我市的中水回用走在了全國的前列。”市政公用事業管理局副局長王鳳山說,目前新水河污水處理廠擴建工程年內投產,日污水處理能力達5萬噸,嘉明工業園污水處理廠一期工程也在施工中,日污水處理能力達2萬噸,今后如果條件成熟,還可以再向電廠鋪設一條復線。
上一條:一個良好的魚池景觀水處理系統應具備哪幾個方面 | 下一條:為什么要去除淤泥 |